2009年5月23日 星期六

2009 太魯閣國家公園「步道與部落巡禮」之旅

2009 太魯閣國家公園「步道與部落巡禮」之旅


花蓮訊】太魯閣國家公園處處充滿原住民部落人文遷徒的足跡;為讓大家認識區內自然美景及生態多樣性,並體驗原住民部落人文與生活,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與救國團花蓮縣團委會於5月2日至6月7日止,主辦了「步道與部落巡禮」活動。二天一夜共安排有大禮步道、燕子口步道、長春祠步道、砂卡礑步道、崇德步道、布拉旦(三棧)步道、塔比多(天祥)步道等共七個步道,行經大禮、大同(砂卡礑)、富世村(全國堪稱面積最大的部落)、布拉旦(三棧)部落等;而這些部落多屬太魯閣族人,讓大家了解部落與步道之關係。

此次太魯閣國家公園導覽志工說明,太魯閣最早的路應是原住民的部落獵徑,太魯閣人既是在追逐獵物途中,發現立霧溪這新天地,並遷入此流域建立部落,部落與部落間除建有聯絡道,以相互支援外。狩獵的獵徑也相當程度地維繫族群的生存與延續。太魯閣國家公園有不少步道穿越在山林之中,有古道、有為開發資源所闢的道路、或登山者走出的登山道。1874年「牡丹社事件」之後,清朝政府才開鑿蘇花古道進入東部,並開始開山撫蕃政策,這是原住民部落接觸政府體制的開始。1932年由日本政府建立臨海道路,為通行蘇澳至花蓮之車道;1945 年起,政府持續改善路況,此及是現今之蘇花公路。

目前太魯閣族村落普遍種植山蘇、生薑、檳榔與蔬菜為主,山蘇更是近年熱門經濟作物。太魯閣族人生活在太魯閣山林中,長期與自然相處,觀察野生動物習性與嘗試各種花草樹木的運用,建構具區域性且無可取代的人地關係。如用薯榔地下莖染布、山棕、印度鞭藤做編織材料、以小葉桑之樹幹作為房子柱子,以月桃葉柄作童玩樂器、葉片包裹熟食。皆是就地取材加以運用。但也因道路之開擴,漸漸改變部落,山上近百個部落,陸續遷居平地,其中大同、大禮兩部落以是最後一批下山的太魯閣族人。近年環境改變,部落生態受到衝擊,商業利益過度開發,自然生態和人文特色受到嚴重威脅;同禮部落自然生態自治協進會,才規劃有體驗太魯閣生態與人文的旅程,讓大家和自然做朋友。

又為讓大家走進步道,了解其景觀生態、歷史價值,以及認識原住民復育自然的觀念。例如布拉旦社區位於太魯閣國家公園東南側,人口約一千人左右,居民99%為太魯閣族。近年因環保意識普及,三棧社區發展協會以三棧溪為護溪範圍,從93年起封溪三年,近期才以黃金峽谷之名,積極推動生態觀光旅遊。同時介紹太魯閣族傳統音樂,是以個人即興方式吟唱,內容大多是反映現實生活或抒發內心情緒為主;而舞步不複雜,常是模擬山林動物之動作。今年才舉辦之部落音樂會相信大家尚有所記憶。此次活動亦由社區居民安排有部落音樂與樂器表演,希望大家有一趟美好步道與部落之旅。



同禮步道840階梯的初體驗



燕子口壺穴

崇德步道山海美景

2 則留言:

  1. 哈囉~這是妳成果展要放的嗎?

    回覆刪除
  2. 第二次嘗試寫作,但尚未修改完善,請大家指導一下.

    回覆刪除